茄苑椒地

—— 我们的“标准是什么呢?”

 早上和我那家乡的发小聊天。能感受到现在的压力。但是几句话又回到学历的差距。唉。当年重点高中的他也是高考失利没能“外出求学”。感觉是他一辈子的遗憾。和过不去的坎。每每聊起过往,就卡在了这个“点”。开始无奈与纠结。

  其实回望过去,外出求学也并非一帆风顺,所谓读个研考个博,其实也并不是大家眼中那般神圣和神秘。不吹不黑。多学习看书,进取不是坏事,但是近年来所谓的高知们干的那些龌龊的事情不少啊。当然,也是茫茫专家高知中的个例子。大部分有文凭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生活还挺安稳富足的。是么?

  面对这种提法,我不知道如何聊下去。也许吧。

  也许得不到的是最好的。

  也许看到的都是光鲜的。

  也许自卑很不顺都是第一时间自我感知的吧。

  举不出例子,也不愿意去举例子“反驳”。这种聊天的相互论证毫无意义还伤感情。生活过得好不好,顺不顺其实很多维度。很多人都解析,最后归咎为心态。我觉得心态是最高级,而所谓职业,学历,财富,经验这都是最高级下面的基础。地基而已,水到渠成的渠。我们大家看的最多的是水。看不到渠,也不愿修渠,修了自己的渠也仅仅是观望别人的大渠。呵呵。

  在外的瓢泼,没有家的感受,一支信念而已。年长了,迫于社会各种制约和压力,家和父母依旧是挥不去的“后悔”。所谓天伦,所谓温馨都是在书本和影视作品体会。无尽的在社会发展裹挟中的“挣钱”,忙碌。小镇小城故土,各种发展制约,未来的不确定,所谓好生活的底端,资讯的末端,“面面相觑”的家长里短,消费的“拮据”。。。

  可以举例很多,但是,都是一山遥望一山。适合自己的呢?自己拥有的呢?我们没有仔细挖掘。迷失了。只看到对方拥有的,自己失去的。

  因为我们很习惯用社会标准去衡量,去判断,去作为奋斗目标,作为人生准则。

  从小就是,从身边就是,无处遁逃。

  你这。。。说的。。唉。。。。真的。学历和能力不挂钩。职位和能力不挂钩,职业和品质不挂钩。职业和收入也不挂钩。不要太社会了。社会的眼光和标准都是一定对么。

  社会标准也没有对错。可能恰恰就是因为社会复杂,人生多彩,没有办法完全体现,就约定俗成了一套最基准的社会标准吧。最基准,不代表最根本,最终,最完美,不可改变。当我们都无知,幼稚,迷茫的时候,这标准指引我们辅助我们。没见过大海大江,沟渠就是一个基准,同样的感知,同样的期待,同样的危险,同样的骄傲。。。这个标准不妨碍我们成长之后见到大海的成长,也不能成为我们守护沟渠的“悲哀”。

  大海大,就好?物产丰富?景色壮美?气候宜人?境界高大?

  原生沟渠就不危险,就不能滋养圣灵,没有情趣和景色么?

  我们的标准是什么?很难也不难吧。不过,做到,确实有一定难度了。就是知易行难了。

  唉。一通嘴炮自嗨,其实依旧无法改变自己和发小烦恼。

  徒以慰藉。过好每一天,照顾好自己,才能更好干别的。

  对吧。生活就是如此。

  

  

评论
返回顶部
©茄苑椒地 | Powered by LOFTER